2017年6月11日 星期日
現代藝術「後」的當代藝術:在藝術終結之後
另外,後現代會更有意識地去批判「藝術機制」,並融入社會意識。就此開始,藝術離「純粹的藝術」越來越遠。如果說,現代主義要我們用精神去欣賞純粹(飄在天上)的藝術美感。後現代的當代藝術家則是走相反的道路,將藝術帶回現世,並結合在地文化,毫不避諱政治、女性主義、全球化、環境污染、勞工、移民、種族、資本主義等等零零總總的社會議題。又或者是透過創作者自身的生命經驗,回過頭來觀照社會的荒謬。
重要的是,後現代的創作者不再像現代主義這麼嚴謹的建立藝術殿堂的框架。反倒朝「框架外」發展,玩世不恭的看待藝術,並且同時質疑現代主義建立的框架。然而,當代藝術跟現代藝術最大的差異,就在於當代藝術「關注當下」,轉瞬即滅,隨說隨掃,所以難以預測。現代藝術則從過去「放眼未來」,更加追求歷史定位,以及鞏固某種菁英式(雅俗對立)的價值觀。
丹托卻認為,我們不能再只是沿用前人的方法(形式),我們的作品要更加屬於自己,並且同時反映自己所身處的時代:「如果我們也想傳達傳遞超越古今的訊息,就必須找到自己的方法。…….我們得為我們的時代找出最適切的表達方式。」
小結
總之,當代藝術是對現代藝術的反動。藝術也從傳統的模擬再現;到現代主義意識形態的崇尚;並進一步透過後現代解放,將藝術導向了「什麼都可能是藝術」的當代狀態。
就像首圖,藝術從一條穩定的發展方向,拓展成無方向性並且更多元的脈絡。並且,同時重視大敘事之外的「其他藝術」(其實過去就同時存在,只是每個時代意識形態不同,所以沒受到重視)。
或許可以說,現代藝術追求的是求「同」存異;當代則是求「異」存同,更重要的是凸顯差異,而不再將藝術依附於某個主流敘事下。
跟現代藝術亟欲追求的純粹性以及規範性比起來,當代藝術的包容心更廣博。有時候,我也搞不懂為什麼今天現代藝術(或他們的精神)仍在鞏固某種菁英品味(看起來很假掰那種)。但同時,我也會更有包容心去看傳統、現代風格的作品,理解他們是在什麼樣的時代脈絡下產生,並蘊含著怎麼樣的精神。
當你搞不懂當代藝術到底在幹什麼的時候,又或者覺得他們那些藝術家跟藝術機制只是曲高和寡的在鞏固自己的菁英品味,迎合藝術市場,貶低我們這些俗人時。或許可以思考整個藝術的發展脈絡,同時也會具有更廣的包容心看待身邊一切,以及未來任何未知的藝術形式。
當我藉著丹托的書重新討論大敘事時,事實上我仍然在建立大敘事。因此,要絕對的說大敘事已經告終,現在朝更多元、本土在地、個性的方向發展也不完全正確。其實,我們並非生活在真的邁入後現代的世界,而是活在現代性與後現代處於緊張衝突的世界裡。
網路來源:https://implicationyi.wordpress.com/2015/12/30/現代藝術「後」的當代藝術:在藝術終結之後/
當人人都可在網路上製作合輯歌單 實體精選輯的存在還有何意義?
如今,一位藝人的全部曲目都存在串流平台上,舊酒裝新瓶的精選輯與專輯實體重發,在慢慢失去市場性而漸漸消失後,我們還有什麼可以取代它們來建立共感、重述歷史的替用品?
眼下的狀況似乎是,人們普遍依賴網路聽音樂,而在串流媒體上,製作自己歌單的門檻之低,以致產量高、壽命短的播放清單遍布,畫面上各自成篇的氾濫。這幾年,無論是 Apple Music、Spotify 或 KKBOX 等平台都在推動人們建立各式各樣的歌單,誘導消費者近用,情境式的如喝酒時聽、睡覺前聽;搞笑的如搭配時事流行語;實用性的如演唱會前複習;當然也不乏邀請專業的音樂人、樂評人來編纂,譬如 KKBOX 就邀得 DJ Mykal aka 林哲儀、朱約信以及馬世芳等等。但在平台的呈現上,無論素人的或專業的推薦,這一切全都混雜在一塊兒,沒多久就被洗掉,有時還會因為版權問題而缺了歌或猛然下架,甚是可惜。
聽音樂固然是娛樂,認識到誰皆隨緣;但當你想認真主動地鑽研,獲得系統性的介紹,僅憑串流上良莠不齊,多為話題熱鬧的歌單多麼容易令人迷失,最後也只能姑且從收聽次數最多的那首開始,但你永遠不知道得聽到哪一首為止。這是網路資料庫的本質,它沒有書本的三百頁告訴你讀完就結束了,只有一串連結接著另一大串連結。
投身在數位點唱機裡自 high,現實中每個人的音樂品味正逐漸原子化、分眾化,人與人能討論的交集越來越少;且沒了精選與重發盤所架設的「時光機」,舊作又少了一條門路,在短期內大規模地被某一代人再次認識。這些可見的聆聽共感與歷史重述機會的萎縮,對某部分的人而言不是問題(時代必然派),對某些人來說卻是個問題(時代必然並不一定是好的發展派)。
老實說,我也還沒想清楚這發展到底是好是壞,對於專業樂評來說,在網路上,利用時事話題想辦法讓一般人接收到優質的舊作或許是折衷的辦法之一。可顯然,只憑網路認識世界的多數人,並不會再為了純粹的一個「真正厲害的精選」,或一位 DJ「真正厲害的 set」而點開歌單;對品味功力的興致也遠小於時事話題(恐怕以前也是如此,只是受限於聆聽載體,不得不被動地聽他人發行的精選)。
實體精選與重發盤的存在仍不可能完全被數位歌單給取代,回到文章的開頭,王菲的《敷衍》正是最好的例子。我們本就可以把那些散落的歌在網路上拼湊起來,我們可以幫這歌單安上一個「敷衍」的專輯名字,但它永遠不會有把每首歌的版權談妥後,透過實體推出所讓人感受到的紮實,好似一段歷史立起了新的一碑,某個曾經重要但被遺忘的生命在那碑下還了魂。也許因為這個差異,我還能樂觀地相信,有心整理的精選輯與重發盤等合輯,還不至於會被數位時代完全淘汰。
網路來源:https://solomo.xinmedia.com/music/74334-sdfsddfvoifopgkerglm123GreatestHitsAlbums
眼下的狀況似乎是,人們普遍依賴網路聽音樂,而在串流媒體上,製作自己歌單的門檻之低,以致產量高、壽命短的播放清單遍布,畫面上各自成篇的氾濫。這幾年,無論是 Apple Music、Spotify 或 KKBOX 等平台都在推動人們建立各式各樣的歌單,誘導消費者近用,情境式的如喝酒時聽、睡覺前聽;搞笑的如搭配時事流行語;實用性的如演唱會前複習;當然也不乏邀請專業的音樂人、樂評人來編纂,譬如 KKBOX 就邀得 DJ Mykal aka 林哲儀、朱約信以及馬世芳等等。但在平台的呈現上,無論素人的或專業的推薦,這一切全都混雜在一塊兒,沒多久就被洗掉,有時還會因為版權問題而缺了歌或猛然下架,甚是可惜。
聽音樂固然是娛樂,認識到誰皆隨緣;但當你想認真主動地鑽研,獲得系統性的介紹,僅憑串流上良莠不齊,多為話題熱鬧的歌單多麼容易令人迷失,最後也只能姑且從收聽次數最多的那首開始,但你永遠不知道得聽到哪一首為止。這是網路資料庫的本質,它沒有書本的三百頁告訴你讀完就結束了,只有一串連結接著另一大串連結。
投身在數位點唱機裡自 high,現實中每個人的音樂品味正逐漸原子化、分眾化,人與人能討論的交集越來越少;且沒了精選與重發盤所架設的「時光機」,舊作又少了一條門路,在短期內大規模地被某一代人再次認識。這些可見的聆聽共感與歷史重述機會的萎縮,對某部分的人而言不是問題(時代必然派),對某些人來說卻是個問題(時代必然並不一定是好的發展派)。
老實說,我也還沒想清楚這發展到底是好是壞,對於專業樂評來說,在網路上,利用時事話題想辦法讓一般人接收到優質的舊作或許是折衷的辦法之一。可顯然,只憑網路認識世界的多數人,並不會再為了純粹的一個「真正厲害的精選」,或一位 DJ「真正厲害的 set」而點開歌單;對品味功力的興致也遠小於時事話題(恐怕以前也是如此,只是受限於聆聽載體,不得不被動地聽他人發行的精選)。
實體精選與重發盤的存在仍不可能完全被數位歌單給取代,回到文章的開頭,王菲的《敷衍》正是最好的例子。我們本就可以把那些散落的歌在網路上拼湊起來,我們可以幫這歌單安上一個「敷衍」的專輯名字,但它永遠不會有把每首歌的版權談妥後,透過實體推出所讓人感受到的紮實,好似一段歷史立起了新的一碑,某個曾經重要但被遺忘的生命在那碑下還了魂。也許因為這個差異,我還能樂觀地相信,有心整理的精選輯與重發盤等合輯,還不至於會被數位時代完全淘汰。
網路來源:https://solomo.xinmedia.com/music/74334-sdfsddfvoifopgkerglm123GreatestHitsAlbums
Ryan-紀錄新聞事件 攝影記者內心故事
攝影的風格種類很多,有的人喜歡拍人物寫真,有的人是風景掛,也有的人喜歡穿梭大街小巷,寫實的紀錄風格,其實在台灣,還有一種因為職業而形成的攝影人,那就是各媒體中專門追逐新聞的攝影記者。
已經從事這份工作七年,目前服務於某家報社的Ryan說,攝影記者除了紀錄新聞事件外,外界也有人質疑,攝影記者有一部份的工作,和窺探與爆光隱私有關,不過,Ryan說,他記錄的是現實生活的樣貌,而對這一行業來說,能夠預先判斷畫面的出現而卡位,就是需要智慧、勇氣、與不怕挫折的挑戰。
不論是工作或是自己的攝影,Ryan認為現在的數位攝影與後製修圖是綁在一起的,甚至可能拍攝占三分,而修圖占了七分,但他表示,在拍攝時就要先想好圖要如何修,在拍攝條件的選擇上,就要盡量留出空間給後製作準備。
專訪名媛攝影師-陳星伊
那麼,從紐約回到台灣的星伊,難道沒有文化衝擊嗎?「價值觀、文化觀感等各方面當然有所差異,但對我來說卻不是太大的問題,因為無論到哪我都在發現生活中最美好的那一面。」她也提到,世界瞬息萬變,你永遠不會知道地球另一端的某個角落發生了什麼事情,除非你曾經拍了下來。在她眼中,沒有不美的女人。每個時期、每種特質的女人,都有她的美麗之處。「不知道為什麼,我對女人特別有感,只要是女性我都覺得很美。如同法國人所說:當一個人有特色,你就是獨一無二,那就是一種美。」相較於西方,東方或是說台灣人的審美觀,以及對「美」的認知及定義有哪些不同呢?應該這麼說,台灣人普遍將認定的美作為一個範例,多數人極力追求的便是那範圍之內的美。但星伊認定的美不該是有所區隔、規範,而是需要從各個角度去想像及欣賞的。「我希望自己能藉由攝影者的獨特視野,讓大家發現『啊!原來這也可以是一種美。』」
剛到台灣的她,從服裝型錄開始拍起,這也考驗她在短時間內,將想像畫面快速且有效的執行能力。講究拍攝氛圍的她,不光只是引導被攝者進入情境,自己也幾乎身歷其中。怎麼辦到的?「身為一個攝影師,如果你不能對你所拍攝的對象物非常有感的話,那怎麼拍都無法拍到感動人的作品。」每個人對於特定的對象物,皆有不同的喜好程度「就像我喜歡拍攝女人,有些攝影師拍鞋子或是其他靜物拍得特別好,每個人的專長及特質當然也不會相同。」她緊接著提到,可惜的是這些攝影師們常為了因應市場所需,除了無法發揮自己所長,甚至喪失最初對於攝影工作的理想與熱情。這個現象也驅使她計劃成立一個視覺整合平台,為的是彙整各領域的攝影師,而所謂的「個人風格」就是他們最好的利器。她呢則是依照客戶的各自需求,從中挑選出最適合的攝影師執行。「每個人都有自己特質,若大家的作品都呈現一樣的style,那怎麼會有趣呢?」
對此,她也提出「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的論點,強調「個人思考」的重要性。當過度在意群眾、團體的選擇與看法時,個體的思考行為便會停止進行,取而代之的則是「盲從」。然而,這不也是每個創作者所該警惕的嗎?「別輕易停止思考,因為思考是創造的重要關鍵。」面對日新月異的時尚市場,靈感從哪來?星伊說,大量的閱讀對她來說便是最好的靈感來源。她讀Pixar的創意哲學,也讀《窈窕淑女》的美麗蛻變。美國黑白風景攝影師 Ansel Adams、英國肖像攝影師 Cecil Beaton以及獨具優雅風格的美國攝影師Lillian Bassman等作品,更成了她攝影創作的參考指標。如同星伊即將在第二屆EIPA攝影高峰會的演講主題【攝影不能只靠直覺,更需要眼界及創意的累積】;實際上,我們所認定的「直覺」不若反射動作那般容易,背後所乘載的努力,往往是超乎一般人想像的。當經驗累積至一定程度,思維不再受限於固定邏輯時,自然而然就成了直覺。
時尚攝影師-邵亭魁
從攝影助理、雜誌社in house攝影工作一路到時尚圈御用攝影師的邵亭魁,各大雜誌、廣告、唱片、電影劇照及海報幾乎都能看見他的作品,但其實早在應徵攝助前,他對拍照這事兒可說是一竅不通。當年,憑著一股「想找份跟美術相關工作」的傻勁,從單純愛畫畫的孩子,跨足攝影領域直到現在。而將近30年與相機為伴的歲月,則早已不是「熱情」兩字可以全然概括。
今年5月,出版第一本《Somewhere》攝影集的他,記下的是十年旅程中或連續或斷裂的時間即景。然而,有別於旅行攝影的第三者視角,時尚拍攝工作需要的卻是更多的參與及主導功力。之中的美感、溝通以及時間掌控都需要經驗累積加以支撐。既沒有固定流程,也無法單用言語傳授,重要的是每個攝影師都需要創造自己的一套方法,唯有了解拍攝的對象物才得以駕馭。「就拿拍人像來說,人是有情緒的,不若商品可以任意擺布,會有狀況好或不好的時候。」至於該如何在不確定的主體間(攝影師與模特兒)捕捉到預想畫面?他認為這不只考驗模特兒的理解程度,也取決攝影師的溝通能力「面對拍攝的困難,試著傾聽、對話才能跨越並持續進步。」
「要讓別人看見,就必須有所不同。」問到該如何在這日新月異的攝影市場中存活,他這麼說。邵亭魁認為攝影不是科學,學的不是相同的理論,更不是亙古不變的現象。攝影必須是與眾不同的表達及細膩的觀察,它既不能透過考試來驗收,更不能用公式加以套用。而作品是否能打動人,或是讓他人感受到「哇!好特別的視角。」即是脫穎而出的關鍵。「若你覺得該會的都會了,該學的也都學了但依然無法突破,那肯定還是不夠。」
除了自身努力及多方嘗試外,他亦提到「把握工作機緣」的重要性。「再怎麼倒霉的人,一輩子都會有幾次的表現機會。」若萬事俱備,這個機會將猶如一陣東風,成了便能即刻燃起熊熊火焰。「舉例來說,某個攝影師他一直希望擁有拍攝雜誌的機會,今天如果突然有個時裝單元要急需他掌鏡,若他真的準備好了,那一拍大家就會感到驚艷,自然而然就會有第二次機會。」但若不成呢?「這就說明兩件事,一來你沒有你想像中的準備齊全,二是抱歉!這個機會只有一次,錯過就沒有了!」
除了把握機緣,那作品風格又該如何塑造呢?「還是回到自己身上。因為他人的風格能模仿,抄到8.90分就很厲害了,但可以一直模仿下去嗎?」即使作品看似一樣,其本質卻是全然不同。至於作品好壞的認定多是創作者重視的,然而多數人的評斷就是標準嗎?「這涵蓋相當多的因素,但關鍵在『你對自己的美感是否有足夠的信心?』」當多數人認為這是張好照片,若你能在這「+1」聲浪中,感到一絲無法苟同,不代表你否定多數想法,而是多了點顧慮;那分顧慮,則代表你特有的「敏銳」能力。
除了自身努力及多方嘗試外,他亦提到「把握工作機緣」的重要性。「再怎麼倒霉的人,一輩子都會有幾次的表現機會。」若萬事俱備,這個機會將猶如一陣東風,成了便能即刻燃起熊熊火焰。「舉例來說,某個攝影師他一直希望擁有拍攝雜誌的機會,今天如果突然有個時裝單元要急需他掌鏡,若他真的準備好了,那一拍大家就會感到驚艷,自然而然就會有第二次機會。」但若不成呢?「這就說明兩件事,一來你沒有你想像中的準備齊全,二是抱歉!這個機會只有一次,錯過就沒有了!」
除了把握機緣,那作品風格又該如何塑造呢?「還是回到自己身上。因為他人的風格能模仿,抄到8.90分就很厲害了,但可以一直模仿下去嗎?」即使作品看似一樣,其本質卻是全然不同。至於作品好壞的認定多是創作者重視的,然而多數人的評斷就是標準嗎?「這涵蓋相當多的因素,但關鍵在『你對自己的美感是否有足夠的信心?』」當多數人認為這是張好照片,若你能在這「+1」聲浪中,感到一絲無法苟同,不代表你否定多數想法,而是多了點顧慮;那分顧慮,則代表你特有的「敏銳」能力。
關於攝影師】邵亭魁
時尚攝影狂熱者。拍過無數時尚雜誌與廣告作品,獨到精準的攝影風格加上敏銳的洞悉力,讓邵亭魁的作品富有故事性及個人特色,成為天王天后爭相指名的時尚攝影達人。
網路來源:https://solomo.xinmedia.com/photo/56539-shao
西班牙畫家 Joan Cornellà 用「黑色幽默」描繪社會的寫實問題!
來自西班牙的插畫家 Joan Cornellà,其帶有爭議與黑色幽默的執筆畫風,總能及時地反映各種時事與現實層面問題。在一張又一張的六格漫畫中,不僅諷刺著人類滑稽荒誕的行徑,也再次掀起網路上熱烈討論的話題,引人省思社會上的問題。
出生於1981年巴賽隆納的Joan Cornellà,作品色彩明艷、繪畫風格線條俐落,取材看似妙趣橫生,看畢之後忍不住會心一笑,但是那笑容背後卻又讓人不知所措。他的作品常以悲劇或災難為主題,車禍、火災、爭執、墜海、謀殺、自戕⋯⋯幾乎你能想到的所有衰事都會出現在他的作品裡,他以穿透世情的藝術家之筆,嘲諷著我們生活裡的可笑與無奈。
Topick曾報導,「Joan 的祖父是位專門畫恐怖畫作的色盲畫家」,而他最厲害的地方莫過於畫作裡從未出現任何文字與對白,無論是單格畫作或是6格漫畫,全部都以簡約詭譎的畫面呈現,更使其作品散發出一種驚悚而又荒謬的趣味。他也曾自爆由於畫作太過暴力,甚至曾經被臉書停權一個月。
溺愛子女的父母,寧願犧牲性命也要讓小朋友快樂。
乍看有趣的互動,其實是商人的賺錢利器。
網路來源: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4740
平面設計先鋒《 Paula Scher 》
一 開場就說,她的工作就是"玩",但是一個設計作品要 "solemn " 嚴肅很容易,但是 "serious" 嚴謹卻很難,她提到年輕時最痛恨的字型就是-Helvetica,因為她覺得這字體很無趣,但這卻是設計界使用最廣泛的字型。她的作品多半以 Typography 為主要視覺表現,公共空間識別系統、Logo設計,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手繪文字的地圖系列,簡直就像是藝術創作,從中可以看出她對於使用字型的獨到觀點, 相當難得的演講。
網路來源:http://adcstudio.blogspot.tw/2010/11/ted-paula-scher.html
「have a good time」源自東京街頭店鋪!
起初由一小群人開設的店鋪,隱藏於東京中目黑巷弄間,商店內充滿了成員四處旅行蒐集來的奇異書籍、音樂、藝術品、玩具,以及有著自己標誌性標語「have a good time」的衣服。
別具特色的店舖風格在日本當地小有名氣,在過去幾年的時間日益受到歡迎,一直到了與 Beams 及 Isetan 聯名後更是知名度大開,近期開始活躍於海外,不僅在上海開了餐廳,還與韓國品牌聯名,備受矚目,不過也因此被不熟悉的粉絲誤認為韓國潮牌。
事實上讓 have a good time 提高能見度的伯樂,非與其多次聯名的 Beams 老大哥莫屬,從早期 2013 年與 Beams 及 Vans 的三方聯名,直到近期合作推出的聯名背包,在在都能看出 Beams 對 have a good time 的提攜之意!
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
從設計談風格-普普風
普普藝術的觀念
他們認為公眾創造的都市文明是現代藝術創作的絕好材料,面對消費商業 文明的衝擊,藝術家不僅要正視它,而且應該成為通俗文化的歌手。
在藝術追求上繼承了達達主義精神。作品中大量運用廢棄物、商品招貼、 電影廣告、各種報刊圖片、漫畫做拼貼的組合,故有新達達主義的稱號。 但沒有早期達達主義那種諷刺性、破壞性和漫無秩序的風格,反而以超然 的態度歌頌那些被人棄之不顧或已經被人處理過的東西(甚至是複製中的 複製)。
吸取抽象表現主義的精粹,拓展藝術表現手法。
但反對抽象形象,而又重 回到具象風格,且畫工極為細膩與明確。
美國普普藝術家聲稱他們所從事的大眾化藝術與美洲的原始藝術和印第安 人的藝術類似,是美國文化傳統的延續和發展。
普普藝術特殊的地方在於它對於流行時尚有相當特別而且長久的影響力。 不少服裝設計,平面設計師都直接或間接的從普普藝術中取得靈感。
普普風潮為何形成風潮
普普藝術出現在反戰的、後現代的50、60年代,上承達達,融合拼貼,通俗的、大眾文化轉化為藝術,其對商業藝術的影響持續至今。
最具親和力的復古風
普普來自大眾文化,不若新古典風帶著沈重的歷史包袱,普普風應該是所有復古風格中最具親和力、最讓人感覺沒有距離。
最容易被運用在空間
普普的裝飾性強,普普風的佈罝沒有特定的形式。圖案可以是幾何圓形,生活上的用品,也可以是畫報的再製重複與堆疊。增添簡潔空間的趣味。
接下來我們來欣賞一些普普風大師-安迪沃荷的作品吧!
2017年6月3日 星期六
比普普藝術更普普的藝術- 街頭藝術STREET ART
*街頭藝術讓更多人開始創作藝術!
街頭藝術起源於塗鴉,六零年代甚至更早之前,塗鴉是中下階層發聲的管道,而隨著簽名者加入更多創意,作品漸漸地藝術化,才出現我們現在看到充滿色彩的塗鴉。(藝術化的界定見仁見智,許多塗鴉人稱最剛始的簽名,也算是行動藝術、表演藝術。)而過去塗鴉人們在街上不屈不撓的奮鬥,讓塗鴉的美學最終被大眾發掘。雖然塗鴉依然深具爭議,但是隨著塗鴉藝術化、Banksy效應(Banksy成功地打入當代藝術),大眾開始感覺到以前醜惡的塗鴉,竟然有些深具內涵且繪畫技巧出眾,甚至有些還價值連城!!!這些種種的因素,讓塗鴉文化開始變形,一部分hardcore的塗鴉依然被以地下的方式保留起來,而一部分的塗鴉變成了我們現在觀念中的Street Art。而這些從街頭起家的街頭藝術家,在,也開始向當代藝術蜂擁而上,和高學歷的"皇家藝術家"搶食當代藝術這一塊大餅。在過去還會有許多學者爭辯塗鴉是不是藝術?但是在今天"街頭塗鴉是一種藝術",已經變成了一種人們反射性的常識。
*人們開始討論街頭藝術!
在過去,誰是所謂"評斷藝術"的人?想當然爾是藝評家,而今天評比街頭藝術的卻是一般的民眾。而街頭藝術家來自街頭,來自民眾,這些藝術家的作品淺顯易懂,有時是一隻動物,時而是一段故事,讓人一目了然。沒有高深的學問和理論,單純地圖像卻神奇似的啓發了民眾的美感。人們在街頭藝術當中,打開五感就能接受到街頭藝術家所創造的異想世界,是最最最最純粹的藝術,最發自內心的美,且來者不拒,今天不管是街上的遊民,還是坐豪華禮車經過的富人,在面對牆上的畫都能夠以相同的心情欣賞,甚至被感動。而對於某些居民來說,甚至喜歡、歡迎塗鴉來豐富他們的生活,人們的心又回到在地的感覺,時而討論東街牆上多了隻動物,西街地上多了個雕塑品。塗鴉與街頭藝術就是這樣子不知不覺地被人們接受了,而居民也樂於環境變的如此有趣。塗鴉藝術的零距離,讓民眾不用老遠跑到美術館,才能享受(看不懂)的藝術。
*一般人開始收藏藝術!
而塗鴉與街頭藝術的收藏從Keith Haring、Jean-Michel Basquiat開始,直到現在的Banksy到達了高鋒。八〇年代時我想應該沒有人會沒事去買一個街上隨便一個人的作品,許多人會認為這就像是把錢丟到水裡,因為塗鴉是不具金錢價值的藝術。但是從Banksy之後,人們看到街上的東西可以比主流藝術家更值錢,甚至超越Andy Warhol!人們開始注意街上的藝術!藝術投資是中產的興趣,但是小編看到更多民眾是以"單純"喜歡的心收購塗鴉畫作。這些新興的藏家有些是藍領,有些甚至是遊民,但他們樂於收藏藝術,無論這些作品是否會增值。
2017年6月2日 星期五
看資深樂評人如何與新時代脫鉤
「草東沒有派對」成為今年春天的樂評顯學,似乎誰都要來參一腳,發表一下見解。資深樂評人王祖壽,在 24 日於聯合新聞網上一篇〈草東與草蜢〉的樂評,卻引來了不少撻伐,被當作奇文共賞。這位前年出書後,可順勢邀到五月天、江蕙、周杰倫、張小燕、張學友、陳奕迅、陳綺貞、劉德華、蔡琴、蔡依林、歐陽菲菲、黃鶯鶯等眾星寫推薦序的樂評人,在書寫這一年來竄起的草東時,竟踢到了鐵板,像是穿透同溫層而來,另一個世界的嚇人觀點,訕笑之餘,也實在有不少值得思考的地方。
帶著小巨蛋心理看 Live House
撇開該文標題,相當勉強地在「草」字上連結,從音樂屬性、表演模式、養分吸收到長成過程,相似性近乎為零的「草東沒有派對」與「草蜢」兩團,以及對歌曲作品的個人形容筆法,王的文章仍透露出不少對草東所處場景的無知與脫勾處。就說第一段提到樂迷在雨天,湧向「Legacy陽春沒有座位的舞台」。不知道「陽春沒有座位」究竟是中性形容華山 Legacy 的環境,還是帶著「有座位的小巨蛋」的對比心態,來檢視這對於諸多樂團來說重要的展演場地?
顯然,這樣寫是為了映襯出樂迷們甘願闖過重重「障礙」(如:大雨窒悶難躲、華山滿地的泥濘、陽春沒有座位)也要聽草東的熱情吧。但就筆者撐傘去 Legacy 聽表演的經驗,實在沒有幾回踩泥濘的辛苦歷程。華山文創園區確實有草地,不過走走前門、側門地板可都是水泥地阿。沒座位?常到 Live House 聽表演的人都知道,站著聽團是一件再平凡不過的事了,實在沒必要特別當成「障礙」。王究竟有幾次聽樂團現場的經驗是相當可議的。這是他與草東樂團所處場景脫鉤的第一點。
封閉在中文世界裡聽獨立樂團
第二點脫鉤是「思維/路數/技法等量齊觀,能夠承載五月天、蘇打綠、四分衛、回聲…音樂力道向上,仍待人文環境孕育接續養成。」這句。
王在這段將提出當今「獨立樂團」的素質落差問題,並列舉上述樂團為標準,筆者認為,他們在中文世界的成功或許有部分的可取之處,可惜王或許礙於篇幅而沒有提理由出來解釋清楚,這些團究竟有何值得效仿的地方(行銷包裝?寫歌技巧?樂迷經營?),甚至直接套了「承載」一詞,聽來就像:「你們怎不如前輩五月天、蘇打綠好?」 這項比較的盲點在於,現在的「獨立樂團」可未必有要承接五月天、蘇打綠的意思與責任;他們生命中的啟蒙團,以及對好作品的標準,可能是國外風格大異的優秀樂隊,一路至今,從來不帶也沒必要帶著「台灣樂團史」的包袱經營自己的作品。
就算王指的是「作品成熟度」好了,可將樂團的成長孕育,化約到「人文環境」這種模模糊糊的培養皿裡,不只詭異,更是偷懶。「人文環境」究竟是什麼鬼玩意兒?多讀文學嗎?多看影展嗎?多參加沙龍論壇嗎?關於「思維/路數/技法」云云,有時並非樂團素質不足,而是我們缺乏理解能力,以致往往不識真貨與偽貨,以致聽不出誰抄襲國外經典,以致那些,把爵士樂、R&B 或電子樂當成黑胡椒調味的某些「主流」樂人,能倚著大把的行銷預算霸佔「電子搖滾」、「靈魂歌姬」或「跨界爵士」的招牌,而真正專業的反倒靠邊站,被當小眾。這是更大的問題,也是這類樂評人從不檢討的。
簡單兩句,王除了五月天這類中文世界的樂團,還舉的出國外當代的獨立樂團來比喻嗎?而對於玩電子的,給他「人文環境」還不如給他們一座能盡情發揮的舞池呢。
自曝的豈止一人短處?
王在文中至少說對了一件事:「今年 2 月剛發行首張專輯『醜奴兒』,主流傳媒一無所悉」(硬要挑毛病的話,這話也只說對了一半,事實上專輯製作為求精良而有所拖延,《醜奴兒》遲至 3 月 11 日才實體上架) 。
主流傳媒在音樂新聞上,早已僅剩「娛樂」視角。鄭宜農沒出櫃,滅火器沒有合約問題,王榆鈞與時間樂隊在金音獎演出時外場沒被消音;他們光是發片並不會有任何版面,新團草東沒什麼搞怪之處,「一無所悉」是理所當然。而今,從王的這篇文章亦透露出,某些名氣響亮、應當專業介紹作品的資深樂評人,面對新世代的聲音,其觀念也不太可靠了。且再想,草東使其自曝的豈止王祖壽一人的短處呢?僅有這樣的音樂解釋能力的人,難道不一直存在於我們的主流媒體環境之中嗎?
音樂媒體在這時代的存在絕對重要,而如果音樂創作有新舊世代的交替,現在開始也是時候讓樂評進行新陳代謝了。
後記:筆者認識不少,也具資歷的樂評人,聆聽範圍廣,對於作品討論極具專業,也常常是自己求知解惑的對象,無奈他們總不是主流。文末所謂代謝並不針對年齡世代,針對的是討論音樂方式的思維汰換。
網路來源:https://solomo.xinmedia.com/music/71935-oispfkspfk
2017年6月1日 星期四
Andy Warhol 商業藝術
畫作特色
安迪.沃荷Andy Warhol
1962~64年間,
將食品消費的意念表達在藝術創作.利用連續攝影的藝術創作手法,將各類大眾生活題材,成為吸引人群的組畫創作.
他突發奇想的創舉,尤其是[Campbell's soup]坎貝爾湯罐頭與可口可樂瓶,變成商業形象先驅,群體複製影像藝術。
再以靈活技巧的攝影技法,和版畫絹印的方式,或種種影像處理,繪製圖騰印在畫布上,展現大幅海報形式,震撼人心的藝術傑作。
他常常運用豐富多變化的色彩,反覆重疊顯影的印在畫布上,利用美的規則性的整齊排列、組合變化,以達成視覺創意展現.
這種呈現美國當時的文化思想產物,不但具藝術美感和經濟文明意義,將時代邁向美國普普藝術發展。也振奮美國人心的樂觀面.
安迪沃荷如何掌握在商業生產的成功要素呢?
家家佩服安迪沃荷的遠見,超利害的嶄新行銷理念, 抓住時代社會脈動,掌握工業蒸蒸日上的急速發展,與藝術的突破意識轉型!
他的藝術與商業廣告結合,主要是以複製商業產品,機械性來呈現,傳播快速,很符合美國當時的文化思想產物,不但應證藝術美感和文明意義,將時代邁向美國普普藝術發展。也振奮美國人心的樂觀面.
安迪.沃荷 Warhol他的想法樂觀,充滿無限活力.
他的名言:「未來,每個人都有15分鐘的成名機會 」
(In the future everyone will be famous for fifteen minutes.)。
網路來源:http://cchen150.pixnet.net/blog/post/3405910-美國普普藝術warhol安迪.沃荷~商業藝術
訂閱:
文章 (Atom)
在她的作品裡她就是王!怪誕少女宮崎いず美的自拍世界
最近在網路上,有個日本女孩的照片被世界各地的網友們紛紛轉載,這個女孩不是特別漂亮、也不是甚麼大明星,但你看過她的自拍照後,絕對會留下難忘的深刻印象——她就是 宮崎いず美 。

-
從攝影助理、雜誌社 in house 攝影工作一路到時尚圈御用攝影師的邵亭魁,各大雜誌、廣告、唱片、電影劇照及海報幾乎都能看見他的作品,但其實早在應徵攝助前,他對拍照這事兒可說是一竅不通。當年,憑著一股「想找份跟美術相關工作」的傻勁,從單純愛畫畫的孩...
-
如今,一位藝人的全部曲目都存在串流平台上,舊酒裝新瓶的精選輯與專輯實體重發,在慢慢失去市場性而漸漸消失後,我們還有什麼可以取代它們來建立共感、重述歷史的替用品? 眼下的狀況似乎是,人們普遍依賴網路聽音樂,而在串流媒體上,製作自己歌單的門檻之低,以致產量高、壽命短的播放清單...
-
任航(REN HANG)為中國著名的攝影師以及詩人 , 以「裸」的意象為基底,但在畫面裡沒有重口味的激情,而是透過器官或是情境的設定,引起性的想像或情慾 。 除了室內創作,他的戶外拍攝也令人印象深刻。裸身模特或蜷曲、或堆疊,用各種姿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