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1日 星期日

當人人都可在網路上製作合輯歌單 實體精選輯的存在還有何意義?

如今,一位藝人的全部曲目都存在串流平台上,舊酒裝新瓶的精選輯與專輯實體重發,在慢慢失去市場性而漸漸消失後,我們還有什麼可以取代它們來建立共感、重述歷史的替用品?

眼下的狀況似乎是,人們普遍依賴網路聽音樂,而在串流媒體上,製作自己歌單的門檻之低,以致產量高、壽命短的播放清單遍布,畫面上各自成篇的氾濫。這幾年,無論是 Apple Music、Spotify 或 KKBOX 等平台都在推動人們建立各式各樣的歌單,誘導消費者近用,情境式的如喝酒時聽、睡覺前聽;搞笑的如搭配時事流行語;實用性的如演唱會前複習;當然也不乏邀請專業的音樂人、樂評人來編纂,譬如 KKBOX 就邀得 DJ Mykal aka 林哲儀、朱約信以及馬世芳等等。但在平台的呈現上,無論素人的或專業的推薦,這一切全都混雜在一塊兒,沒多久就被洗掉,有時還會因為版權問題而缺了歌或猛然下架,甚是可惜。

聽音樂固然是娛樂,認識到誰皆隨緣;但當你想認真主動地鑽研,獲得系統性的介紹,僅憑串流上良莠不齊,多為話題熱鬧的歌單多麼容易令人迷失,最後也只能姑且從收聽次數最多的那首開始,但你永遠不知道得聽到哪一首為止。這是網路資料庫的本質,它沒有書本的三百頁告訴你讀完就結束了,只有一串連結接著另一大串連結。

投身在數位點唱機裡自 high,現實中每個人的音樂品味正逐漸原子化、分眾化,人與人能討論的交集越來越少;且沒了精選與重發盤所架設的「時光機」,舊作又少了一條門路,在短期內大規模地被某一代人再次認識。這些可見的聆聽共感與歷史重述機會的萎縮,對某部分的人而言不是問題(時代必然派),對某些人來說卻是個問題(時代必然並不一定是好的發展派)。

老實說,我也還沒想清楚這發展到底是好是壞,對於專業樂評來說,在網路上,利用時事話題想辦法讓一般人接收到優質的舊作或許是折衷的辦法之一。可顯然,只憑網路認識世界的多數人,並不會再為了純粹的一個「真正厲害的精選」,或一位 DJ「真正厲害的 set」而點開歌單;對品味功力的興致也遠小於時事話題(恐怕以前也是如此,只是受限於聆聽載體,不得不被動地聽他人發行的精選)。

實體精選與重發盤的存在仍不可能完全被數位歌單給取代,回到文章的開頭,王菲的《敷衍》正是最好的例子。我們本就可以把那些散落的歌在網路上拼湊起來,我們可以幫這歌單安上一個「敷衍」的專輯名字,但它永遠不會有把每首歌的版權談妥後,透過實體推出所讓人感受到的紮實,好似一段歷史立起了新的一碑,某個曾經重要但被遺忘的生命在那碑下還了魂。也許因為這個差異,我還能樂觀地相信,有心整理的精選輯與重發盤等合輯,還不至於會被數位時代完全淘汰。
網路來源:https://solomo.xinmedia.com/music/74334-sdfsddfvoifopgkerglm123GreatestHitsAlbum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在她的作品裡她就是王!怪誕少女宮崎いず美的自拍世界

最近在網路上,有個日本女孩的照片被世界各地的網友們紛紛轉載,這個女孩不是特別漂亮、也不是甚麼大明星,但你看過她的自拍照後,絕對會留下難忘的深刻印象——她就是 宮崎いず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