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後現代會更有意識地去批判「藝術機制」,並融入社會意識。就此開始,藝術離「純粹的藝術」越來越遠。如果說,現代主義要我們用精神去欣賞純粹(飄在天上)的藝術美感。後現代的當代藝術家則是走相反的道路,將藝術帶回現世,並結合在地文化,毫不避諱政治、女性主義、全球化、環境污染、勞工、移民、種族、資本主義等等零零總總的社會議題。又或者是透過創作者自身的生命經驗,回過頭來觀照社會的荒謬。
重要的是,後現代的創作者不再像現代主義這麼嚴謹的建立藝術殿堂的框架。反倒朝「框架外」發展,玩世不恭的看待藝術,並且同時質疑現代主義建立的框架。然而,當代藝術跟現代藝術最大的差異,就在於當代藝術「關注當下」,轉瞬即滅,隨說隨掃,所以難以預測。現代藝術則從過去「放眼未來」,更加追求歷史定位,以及鞏固某種菁英式(雅俗對立)的價值觀。
丹托卻認為,我們不能再只是沿用前人的方法(形式),我們的作品要更加屬於自己,並且同時反映自己所身處的時代:「如果我們也想傳達傳遞超越古今的訊息,就必須找到自己的方法。…….我們得為我們的時代找出最適切的表達方式。」
小結
總之,當代藝術是對現代藝術的反動。藝術也從傳統的模擬再現;到現代主義意識形態的崇尚;並進一步透過後現代解放,將藝術導向了「什麼都可能是藝術」的當代狀態。
就像首圖,藝術從一條穩定的發展方向,拓展成無方向性並且更多元的脈絡。並且,同時重視大敘事之外的「其他藝術」(其實過去就同時存在,只是每個時代意識形態不同,所以沒受到重視)。
或許可以說,現代藝術追求的是求「同」存異;當代則是求「異」存同,更重要的是凸顯差異,而不再將藝術依附於某個主流敘事下。
跟現代藝術亟欲追求的純粹性以及規範性比起來,當代藝術的包容心更廣博。有時候,我也搞不懂為什麼今天現代藝術(或他們的精神)仍在鞏固某種菁英品味(看起來很假掰那種)。但同時,我也會更有包容心去看傳統、現代風格的作品,理解他們是在什麼樣的時代脈絡下產生,並蘊含著怎麼樣的精神。
當你搞不懂當代藝術到底在幹什麼的時候,又或者覺得他們那些藝術家跟藝術機制只是曲高和寡的在鞏固自己的菁英品味,迎合藝術市場,貶低我們這些俗人時。或許可以思考整個藝術的發展脈絡,同時也會具有更廣的包容心看待身邊一切,以及未來任何未知的藝術形式。
當我藉著丹托的書重新討論大敘事時,事實上我仍然在建立大敘事。因此,要絕對的說大敘事已經告終,現在朝更多元、本土在地、個性的方向發展也不完全正確。其實,我們並非生活在真的邁入後現代的世界,而是活在現代性與後現代處於緊張衝突的世界裡。
網路來源:https://implicationyi.wordpress.com/2015/12/30/現代藝術「後」的當代藝術:在藝術終結之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